沪闽两地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“中国白·德化瓷”艺术大展在沪启幕

新华社2025-07-20

新华财经上海7月18日电(记者高少华)时隔十五载“世界瓷王”《世博和鼎》重归浦江,陶瓷界首创《极彩·如愿多宝佛》以卓绝技艺惊艳申城……“万象本色——‘中国白·德化瓷’上海艺术大展”18日在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开幕。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文博艺术项目之一,此次展览带来超过200件白瓷精品,也是上海市近年规模最大的德化瓷大展。

“万象本色——‘中国白·德化瓷’上海艺术大展”启幕(受访者供图)

“万象本色——‘中国白·德化瓷’上海艺术大展”通过清晰的学术梳理,构建了“盛世鼎新·历史钩沉·未来可器”三大板块叙事空间,系统呈现德化瓷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创新。

第一板块“盛世鼎新”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创新为叙事主题,集中展示当代大师的经典力作,并展出不同大师的同类型作品,观众可于匠心对话中窥见德化瓷的传承与变革。

第二板块“历史钩沉”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,紧扣时间线展示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,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。

第三板块“未来可器”聚焦当代性、观念性、实验性的探索,展品或突破传统题材,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,展示了德化瓷的无限可能。

中华艺术宫与德化县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共建(受访者供图)

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展览策展人张晓凌表示,“万象本色”大展深度呈现德化瓷“凝天地素色,铸中华美魂”的精神内核;立足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史实,探讨德化瓷的跨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;在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中探索当代价值,并深研文创产业背景下德化瓷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。

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策展人项苙苹介绍,展览旨在以德化瓷为媒介,呈现中国传统“文质兼备”精神的当代演绎,既溯源历史根基,也探索未来走向,通过多重维度呈现德化瓷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活泼的生命力。

千年古县德化,于3700年前夏商时期即开始青瓷的烧造,随后薪火相传,一跃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交流的珍宝。在新时代,德化白瓷更是以与时俱进的姿态,承载着不断发展变革的艺术和人文理想,昭示着来日可期的中国文化未来。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百余年来不仅间接参与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进程,也已成为德化白瓷的市场引擎与研究、收藏高地。

参展观众围观欣赏德化瓷精彩展品(受访者供图)

展览开幕当天,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首发推出了“瓷上丹青”工坊公教品牌,五位德化非遗大师同台献艺。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在展览期间将推出一系列美育体验活动,通过多维度、跨学科的学术实践,开展“瓷上丹青”工坊、德化瓷系列讲座、专家导赏等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。

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还将围绕展览特别推出一系列兼具艺术性、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,既彰显德化瓷“白如凝脂、温润如玉”的传统特质,又融入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场馆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,让传统白瓷焕发当代生命力。

本次“万象本色——‘中国白·德化瓷’上海艺术大展”既是沪闽两地文化文博单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,也是沪闽两地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,文脉相承、携手共进,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事。通过本次展览与学术研讨,将延续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文脉,把德化白瓷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。

海马中博:构建“学术-升学-职业”三维闭环

作为海马中际集团旗下核心学术服务品牌,海马中博依托集团在教育行业的深厚资源与全球影响

鹭江弄潮——厦门锻造新质生产力观察

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《中国证券报》8日刊发文章《鹭江弄潮——厦门锻造

“寻味仙游・品鉴仙作”在京启幕 千年古县绘

初冬时节,“仙山”飘香,“仙水”荡漾,千年古县仙游以非遗为笔、山海为墨,绘就“寻味仙

AI驱动增长新范式,生态共赢成品牌进化方向

近日,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、新华出版社、凯度集团、HBR中国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联合主

《生态品牌发展报告(2025)》正式出版 引

10月31日,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《生态品牌发展报告(2025)》在2025(第四届)生态品牌认证

采风问俗觅 “遗” 踪!国内外主流媒体深入

9月25日至28日,“采风问俗 ‘遗’脉相承——国内外

以金融之光,照亮“一老一乡”幸福路

为提升老年群体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力,在重阳节期间,中国人寿财险青岛市分公司各级机构

重阳敬老·金融护航

金秋送爽,岁岁重阳。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,提升老年群体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能

福建南平:科技引领“五个一”产业,绘就“

福建南平拥有得天独厚的“绿水青山”,如何将这份宝贵的生态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,

福建南平:“好山好水好文化”加速走向世界

福建南平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,在对外贸易、文化交流、